淨零碳排不僅是政策、目標,更需要全民共同響應,尤其部分再生能源,可以經由都市屋頂設置太陽能板,提供綠電、減低碳排放。而環保署去年與民間團體「綠主張綠電合作社」合作,將大樓屋頂標租予該組織,至今已發電11萬度電,為環保署一年用電的10%,環保署希望以成功案例讓更多單位及地方社區響應設置「公民電廠」,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內政部自6月宣導推動「中產以下自用住宅貸款戶支持專案」以來,截至8月10日第2期的申請合格戶,由金融機構陸續撥款,目前已累計核定超過35萬戶,可獲得一次性的3萬元定額支持金。不過仍有7萬多戶不合格案件,近期也將由中華郵政寄發駁回函。提醒專案申請時間至今年12月29日下午5時止,如有符合資格者千萬要把握機會。
日前業者向媒體控訴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無預警將社會住宅室內建材從「拋光石英磚」改為「半拋光石英磚」,此舉打破過往政府公共工程及社宅政策原則規範,引起風波;營建署開會後決議,日後將依照面磚的國家標準「CNS 9737陶瓷面磚」規定,並依地坪面磚「防滑係數」作為招標文件內容,避免衍生獨厚特定廠商的爭議。
為呼應全球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歐盟更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要求進口產品依碳含量繳交CBAM憑證,以加速各國落實減碳進度,也因此許多國際大企業紛紛加入RE100倡議,共同提倡使用再生能源。而「再生能源」究竟是哪些?為什麼又有人稱「再生能源」引領未來發展?
根據國發會所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已具體指出目標放在2050年前,達成全台100%新建建築物與超過85%既有建築物都為「近零碳建築(Nearly Zero-Carbon Building,NZCB)」,如能把建築能耗、碳排放降至最低數值,再透過綠電或再生能源將排碳數值抵銷為零或負值,則為理想中的「淨零建築(Net Zero Building)」,而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指出,想要走向「淨零建築」,就要善用「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LEBR)」與「建築能效分級評估系統(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BERS)」這2大利器,才能真正能達到減碳的作用。
曾經有過下訂預售屋前,想將預售屋買賣契約書帶回家仔細閱讀,卻被要求要先付訂金的經驗嗎?經公平交易委員會近期決議,契約書審閱為消費者權益,如有上述情形將違反公平法第25條規定。
儘管現在疫情仍有高低起伏,但民眾生活已逐漸回復日常,走入與病毒和平共處的後疫情時代的尾聲;也因為這波影響3年的疫情,大幅提升人們對居家環境健康的重視度,可觀察到民眾對低甲醛、低T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無毒塗料等的重視,甚至建商也推出防疫健康宅的建案。雖然有以上種種層面的配合,但社團法人台灣病態建築診斷協會理事長曾婷婷指出,防疫健康宅歸根究底,仍需要以「降低二氧化碳」作為最重要的基礎。
為了推動淨零建築及配合淨零轉型策略,讓建築相關行業人士盡快了解與熟悉政策方針,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主辦、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協辦,以跨領域淨零建築人才培育為核心的講習活動今日(28日)開跑,由成功大學建築系林憲德老師打頭陣講授「淨零建築」發展概論,揭示邁向淨零建築須由「建築能效標示」與「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雙軌並行,透過講座也傳遞明年將啟動的「低碳建築評估系統」的相關觀念。
隨著環保意識高漲,加上2050淨零排放的全球共識,許多觀念飛速的更新,過去,大家想像中的「綠建築」,可能是運用環保建材、減少建築廢棄物、種植很多綠植就可以如此定義,但其實不夠與時俱進及完整,而且台灣也經由推廣「綠建築標章」逐步修正指引,給予明確的規範與執行方向。id SHOW就藉由這篇文章讓讀者澈底了解,什麼是「綠建築」與「綠建築標章」。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2021年研究指出,建築與營建業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37%,遠高於工業和運輸部門的總和,也因為如此,建築、營建業力求尋找減少碳排放、碳足跡的解方。此外,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資料亦提出,建築的隱含碳約佔全生命週期碳排放的1/4,剩下的3/4則是營運期間的碳排放,更加突顯出建築營建不僅要減碳,蓋好之後如何繼續維持低碳,更是無法忽視的問題。因此,對環境友善的「綠建築」,及後續持續節能的「智慧建築」,將是建築減碳的良方。
經營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環境、社會、治理)並非僅是大企業要做的功課,同樣影響整個產業鏈的生態,關乎每家公司行號的企業形象、給予消費者的觀感與社會責任,加上2050年朝向淨零的政策壓力,「減碳、永續、ESG」不論是建築產業中的大企業還是小公司,勢必是要努力的目標,如果想要擠上ESG列車,以下10個關鍵字你一定要知道!
經過一年的試辦,「建築能效分級評估系統(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BERS)」將在今年7月1日針對公有新建建築先行強制實施,由G-1金融證券、G-2辦公場所的辦公、服務類建物打頭陣,而民間新建建築則由明年(113年)跟進,並逐年逐步擴及各類場所。建築經分級評估過後,會取得「建築能效標示」,作為節能效率的證明,如果還不了解「建築能效標示」是什麼,建議先從以下3件事著手認識。
公布推動「中產以下自用住宅貸款戶支持專案」以來,即獲得廣大民眾的詢問,專案已於6月1日正式線上受理申請,首日申請達突破18萬人次,預估第一批符合資格的自用住宅貸款戶,最快於7月上旬就能獲得一次性的3萬元定額支持金,對於符合資格的民眾而言,不失為小確幸。
租屋糾紛何其多,以知名的「張淑晶事件」來說,總讓人們以為惡房東比較多,事實上,惡房客的比例才高。試想:房東是有產階級,怎麼會想鬧事、自找麻煩呢? 比較精準的說法是,張淑晶其實是惡劣的「二房東」,她根本就不是擁有房產的屋主,才敢胡搞瞎搞。所以,我認為,善良的 房東應該要知道如何自保。
台灣地震頻繁,你家的房子,是否很老舊?屋內是否已有混凝土剝落、地板傾斜等現象?甚至鋼筋已裸露,還被貼上黃、紅單,居住起來有一定的危安疑慮呢?這時,你就需要建商的幫忙,但若遇到黑心建商,就是自投羅網了。
購屋是一大筆開銷,除去比價、殺價,有些節稅措施是買家必學的,因為這是政府的德政,不使用未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