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已於本月1號開始徵件,特邀各領域設計人才共襄盛舉。今年度獎項主視覺《日光台北》,以2021年「社區空間類」評審團特別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主禮拜堂與宣教中心為背景,視老屋為主角,具體、清晰地展現建築樣貌。
由蔡東霖總監創立的 DOHER Studio 作室設計,善用大自然的元素或材料連結空間與自然,近期獲得台北老屋新生住宅類大獎,其得獎作品「迴游」以「如魚得水」為概念,將人比喻為魚、水比喻為家,象徵家是讓人可以安心且沉澱的處所,讓屋主如同自在的魚,悠然遊走於空間之中。
位於新竹竹北市的一水一木設計工作室,近期獲得台北老屋新生住宅類大獎,其得獎作品「層聚」將25年的老屋,改造成動線無隔閡的分層空間,讓原本封閉潮濕又陰暗的地下室,搖身一變成為凝聚一家人的客廳,也成為屋主最愛的空間。
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屋改造是啥款?由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主辦的「2021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日前於10月16日舉辦頒獎典禮,本屆共計15件作品獲獎,本屆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委員表示,本次得獎作品種類多元,表現整建維護與老屋新生的各種可能及多元面向。
兆兆茶苑是一棟屋齡40年的老房子,位處一幽靜小巷弄內,結構為一棟加強磚造的老房子,坐北朝南。業主從小浸淫於茶葉工作中,至今累積了30餘年經驗,希望能將台灣茶的好,以不同的方式讓更多人及更多的族群了解,因此有了設置一處平時可以品茗之所的想法,希望將台灣茶業文化做更有效的推廣。
20年宅邸透過建材的全面更新,並重整結構格局,使老屋蛻變新生,展現簡約俐落的清爽風貌。收整原本突兀的橫樑,呼應櫃體、電視櫃、廊道轉角的圓弧收邊,有如徐徐微風吹來,帶來心曠神怡的舒心感受。
1969-2019這裡曾是一間培育幼苗半世紀的私立幼兒園,因為是老屋空間,因此有許多整修與空間上的調整。而全新的MAYHOUSE的設計主題為SAMPLE LIFE SAMPLE STYLE,以極簡的空間線條,搭配白色、原木色,以及木皮雕刻品、植物染簾等由大地出發的原始素材,讓空間帶領著身心也回歸自然。
12年的老屋原本走道狹長,空間封閉雜亂,屋主希望改以冷色調風格,並強調家人在餐廳用餐的時光,於是客廳區運用大面積的特殊塗料,營造出深淺的紋路讓空間質感提升;舊有的廚房改為開放式,令整個空間更加開闊,動線更加流暢,也讓原本狹長的走道縮短;房間則運用不同塗料的展現和木頭紋路,延續客廳的風格。
本案為40年老屋,19坪的格局讓空間略為擁擠、動線迂迴,透過格局重整微調後,保留三房兩廳,並從原本的1衛增加為1.5衛,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為屋主打造兼具美觀與生活機能的北歐簡約宅,由此開始想像新婚生活的極簡幸福。
本案榮獲2021 iF建築設計獎,將歷經半甲子的老屋翻新為保有歷史風華同時別具設計感的精品酒店-MYMORY。透過一幢保存完好的1970年代老房子,加以修復、改裝、用設計再將原始風味提煉,以舊居作為老一輩精神的代表,重生為現在的精品酒店。
電線與水管都有其使用壽命,電線大多會隨時間流逝而逐漸老化導致絕緣能力劣化,老舊的電線不但容易發生短路問題,嚴重時甚至可能會因為負載量不足引發走火危險。根據內政部消防署108年火災統計分析,全台火災中因電器設備起火的案例,就占了3成,比例相當高,特別是老宅的電線安全與住家安全更有著直接的關係,絕對不容輕忽。
在不考慮預算的條件下,老宅與新成屋各有支持者,新成屋固然有許多好處,但高公設比卻也讓不少消費者為之怯步,相比之下,老宅近乎零公設的優勢,反倒成為其最大賣點之一。然而老宅要面對的問題當然也不少,特別是在結構與修繕方面更是叫人煩惱,所以今天就一起來看看老宅裝修需要注意的地方吧!
這是一間位在新北市三重區的民宅,屋齡已達40年,如今它將改頭換面,以辦公室的身分重新迎來第二次新生。然而原本格局是作為日常居家使用,因此在動線方面顯然不再適合新任業主的需求,於是委託裏心設計針對室內空間進行整體規劃。
真實社會不可能非黑即白,更多的是存在其中、模糊難辨的灰色地帶,只因如此,生活才得以多姿多采,同樣的道理運用在空間設計中,善用黑白灰的相互搭配,一個舒適,且充滿強烈個性的住家場域,自然而然就信手捻來。
SNOW CAPPED科技美容美體管理中心旗艦館坐落於台北市西區精華地帶,量體為一棟3層樓老建築,設計團隊針對建築結構及基礎工程予以強化改造,外立面亦重新拉皮整理,前後費時約一年,期間並運用理性思維達到建築外觀與室內設計的巧妙平衡,從簡單、俐落的線條秩序中對比光影脈絡,建構層次之間的虛實關係,在翻新規劃的解構概念裡,續引流行時尚,預留美好願景。
本案為一坐落於6米狹窄巷弄內,屋齡達40年的老屋改造而成,設計師透過空間動線的重組及生活佈局的配置,並參考屋主專屬行進路線與生活習慣,輔以錯層的緊湊格局與恰到好處的日常機能,替一家人帶來嶄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