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木都」美稱的嘉義市,街道上⼜多了⼀棟說故事的大木屋。位在嘉義市成仁街209號的“HERMIT”,建於大正13年(民國13年)經歷了日式料亭、印刷廠、餐廳、甜點店。經過了時代的洗鍊,在今年修復完成,以嶄新的⾯貌重獲新生,在偶然的巧遇之下,成為同⼀街上「木更」的新品牌。
新型態的居住品牌 FUEL 以獨特的風格和設計理念為指南,展現了一種適應時代潮流的居住美學;FUEL Cabin 融合臺灣團隊的設計智慧與日本製造的精湛工藝,將預鑄式木屋改以「開放、靈活、重組」模組化引領未來居住潮流。
位在中國雲南省洱源縣城,屬於大理白族自治區村落內一處僻靜的小巷盡頭,在白族傳統聚落中,出現採西方屋宅意象、以13個「小木屋」組成的咖啡廳,打破原有建物的框架,在聚落中建造自己的聚落,形塑出趣味的空間,為社區挹注活力氛圍。
Tungestølen位在挪威西部的Luster,它是由Snøhetta建築與景觀工作室替挪威國家徒步協會所打造的五角形旅遊木屋群,每年的夏季與秋季對外開放,遊客能夠在此眺望約斯特河谷美麗的冰川景觀,同時享受一個舒適且寬敞的庇護空間。
這間位在加拿大的木屋,其設計概念源於該地崎嶇的地理環境,由於基地位置較為傾斜,因此建物被固定在岩石中,露出了稜角分明的外觀造型。木屋的形狀與簡約的線條使其具備絕佳的緊湊性,同時減少了佔地面積,在它的方形平面上有一個對稱的山形屋頂,藉此增強整體結構的幾何元素,而內部則規劃挑高的橫樑以使封閉的空間更具垂直感,無形中創造驚人的氣勢。從起居空間抬頭看,交錯的屋頂結構讓人聯想起魚的骨架及其完美的顏色。
由於建築結構關係,房間四周都有樑柱,為了修飾並維持最高屋高,以中間不做天花板,四周包樑做間接照明補足光源的概念,但若是按照這樣的思維,床頭區域也拉出間接照明的話,反而突顯樑柱的存在,看起來加倍礙眼,因此針對這個區域採用小木屋斜屋頂的做法,並在表面刻意做出融合木屋頂風格的平行溝縫,搭配燈具管線,營造工業風氛圍。
許多人可能都夢想過在寬闊的鄉間野地或是在繁華的都市中擁有一席之地,但許多現實因素讓這些夢想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