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峻,建築業作為碳排放的重要來源,正面臨到轉型的關鍵時刻,全球約40%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建築領域,包括建築物的營運和施工階段。因此,推動低碳建築與環境共生已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
設計團隊將空間與藝術品結合,傳達出「雲端漫遊,舞動風潮」之意,串聯生活的敘事場景,藉由藝術為空間創造價值,同時在地面與天花板上以流暢曲線呼應海潮的自然魅力,讓空間結合家居並達到有生命力的生活共鳴。在設計上注入未來感,以契合整個現代城市的展望,並運用藝術品與空間產生對話,與材質、色彩相互襯托之下,塑造前衛時尚的空間調性,引景入室,勾勒白雲、海潮之意象,跳脫出獨有的氣質,讓一家人的情感在日常之間,流露出生活的迷人光彩。
SHANG XIA上下是一個來源於東方文化的當代雅致生活藝術品牌。品牌始終致力於傳承東方的生活美學和精湛的手工藝,並從中汲取靈感,攜手當代藝術家並經由設計的創造力,轉化為富於時代精神的“美”與“用” ,進而重返當代生活。此次將於10月26日首次空降於台北展出SHANG XIA上下《時上。當下》限量藏品展,將特別展出由丁乙老師、甘而可老師、朱德群老師、何鑫老師等四位知名當代藝術家,精心呈現與SHANG XIA上下聯名系列的多款限量臻品,將藝術與設計融合共生。
你知道夜間光源對植物而言,也是一種光汙染嗎?如何兼顧行人夜間安全,與植物生長的生理週期,就成為一門學問。財團法人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攜手合作「台北植物園植光計畫」,針對園內步道進行光環境的優化,提供一條對人與植物友善的夜間步道。
在人類的生活和環境中,我們常常面臨各種困境,而設計的力量就在於能夠開創不同的可能性,提供解決的方案。Up-cycle,作為眾多方式之一,是一個概念,激勵著設計師在產品構思的初期就考慮產品的第二次生命(甚至是第三次生命),以建立與自然共生的良性循環。
位於日本輕井澤的精品旅宿Shishi-Iwa House,繼邀請日本建築師坂茂設計的SSH No.01與SSH No.02後,再度邀請同為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的西澤立衛,所操刀設計的SSH No.03建築,已於5月開幕,其建物也是西澤立衛首座旅宿作品,將日本傳統建築結構結合現代極簡設計,提供旅人一個遠離塵囂、沉澱心靈的舒心空間。
登高望遠,由「山」出發 位於新店山野間一處228坪中古屋翻新,四圍由山谷環抱。空間與使用模式有機的生長,如同自然或樹木自由的延伸。利用各種層疊的高層差,與垂直向度的空間伸展,製造室內如同登山般,在各個轉折與角落之間轉換,見到不同風景,感受到心隨境轉。屋主對於設計理念開放無設限,讓張育睿總監所帶領的合風蒼飛設計團隊,經歷兩年多的設計製作,創作出獨具一格的優美作品。
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第十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於11月18日圓滿風光落幕。此次大會以「共生」為主旨,除了設計師與眾廠商們共襄盛舉,也同時邀請到施力仁藝術家帶來精彩的講座分享。期勉業內伙伴能持續交流、共同面對新的挑戰。
2022年11月18日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第十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盛大舉行,本次會員大會以「共生 PING PING PONG PONG」為主軸,結合犀牛老爹施力仁專題講座—「承犀自然 藝述生活」,在理事長袁世賢、會員大會執行長蘇炯旭、設計周執行長鄭又維及理監事們、秘書處、贊助廠商、顧問群、媒體、皇家禮炮的支持下,讓設計師們一同共襄盛舉展開交流創作,並集合廠商會員的共創展示,讓會員們藉著交流空間可以更加認識到彼此,進一步促進室內設計產業的發展,攜手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何謂全齡共生宅?就是能夠讓不管是身心障礙者、行動不便老人、孕婦,以至於學步幼兒都適合居住的空間,藉由新式住宅設計,讓「家」成為從出生到老化、從○歲到九十九歲都能安心生活的美好家園。
設計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而通用設計是一種以全人、全齡的通用設計觀念,整合空間規劃,並以常態分配設計,依活動動線及最常使用設備、設施,全方位提供舒適健康的生活方式。想要去除障礙最好的方法,就是一開始就考量不同人的使用情境,如此一來才能創造出無障礙的環境,達成通用設計的意義,並賦予空間、環境與人的關係,達到生活上最便利、和諧的相處模式,最後落實友善環境,滿足全人的使用。以下將介紹5種通用設計設備,趕快來看看有哪些吧!
全世界都在面對高齡化社會的議題,而如果想讓老年生活活得精彩,就必須打造由內而外的樂齡生活。然而,國內樂齡概念的居住型態也漸漸受到重視,各個共生宅、樂齡園區陸續竣工,它們的共同性都是以長者所需要的生活條件、居住品質做設計規劃,現在就一起來看看有哪些特別的樂齡設計案例吧!
每個人都會衰老,而你有想過自己老年的生活會是什麼模樣嗎?是天天含飴弄孫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還是與電視朝夕相處而沒有生活目標似地過著每一天?隨著高齡化時代來臨,你有聽過「共生宅」嗎?
160 層高的建築,以木質材料、36台風力渦輪機、8,300 棵灌木、1,600 棵樹、83,000 平方英尺的植物牆和近 23,000 平方英尺的太陽能電池板,它將成為世界上最高的“carbon sink”塔——吸收的二氧化碳多於釋放的二氧化碳。以曼陀羅植物命名為Mandragore,該植物具有擬人化的類人形態。
由英國設計鬼才 Thomas Heatherwick耗時八年的製作項目終於向世人公開啦!漂浮在紐約哈德遜河上的小島「Little Island」由132朵鬱金香形狀的混凝土樁所撐起,並透過混凝土樁 建造不同地勢起伏,呈現出不同自然風貌,搭配露天劇場和藝文展覽場所,讓這座小島不僅為市民提供豐富的自然景觀,也是參與藝文活動的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