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宅與精簡生活,漸漸成為現代人的主流選擇,在高房價時代,特別是在一線都會地區,20坪以下的小宅佔比逐年增加。在這樣的空間條件下,傳統以「沙發+電視牆+茶几」為核心的客廳配置不再符合使用者需求,也使「去客廳化設計」成為新潮流。
去客廳化不代表放棄公共空間,而是透過解構與重組,使原本用途單一的空間,轉變為多功能、可變化、高坪效的生活場域。本文將帶你掌握三大設計關鍵招式,教你如何在有限坪數中創造無限可能,打造真正以生活為核心的空間格局。
去客廳化的解構與重組。(圖片來源:揚承設計)
在去客廳化設計中,「傢俱的功能彈性」比坪數更重要,傳統固定式沙發與大型電視牆往往成為小宅最大「壓力源」,現今室內設計師推薦使用模組式與功能傢俱,舉例如下:
1.可摺疊變形的沙發床,可作為客房、休息區或閱讀角落
2.可隱藏收納的茶几或升降桌,一物多用,解放地面空間
3.滑軌式電視牆或投影布幕,讓牆面回歸「空白畫布」功能
這類設計不僅放大坪效,更讓空間具備高機動性,根據生活情境隨時轉換模式,從一人獨處到多人聚會皆能滿足。
滑軌式電視牆。(圖片來源:禾熙設計)
客廳的「存在感」,源自於電視牆長年主宰視覺中心,如今,隨著串流平台與行動裝置的普及,電視的家庭地位已大幅下降。年輕世代更習慣使用筆電或平板,也讓固定牆面電視逐漸成為「累贅」。
設計上可改採以下幾種方式:
1.改以藝術牆、開放書櫃、綠植牆面取代傳統電視牆
2.規劃多重視覺焦點,如閱讀角落、休憩臥榻、迷你茶水區等
3.利用軟裝與燈光設計,創造空間節奏與情境氛圍
焦點轉移等於空間重構,當電視牆退位,真正屬於居住者的空間主權才會浮現,也更貼近個人化、多元化的生活樣貌。
開放式書櫃取代傳統電視牆。(圖片來源:沐石設計)
一般人常以為坪效取決於「地面使用率」,但垂直空間與視覺動線才是坪效提升關鍵。
1.設計上強化「牆面使用」,如設置收納櫃、洞洞板、吊掛系統等,垂直整合物品收納
2.採用懸浮式傢俱、玻璃隔屏、鏡面延伸以及落地型電視櫃,增加空間的通透與光線流動
3.地板同材質延伸,或以無高低差設計製造整體感,達到放大效果
此外,開放式格局與空間混搭(如廚房與書房共用區域、休憩區與工作區交錯)也有助於打破空間分區限制,讓小宅不再「坪數迷思」,而是真正發揮坪效潛力。
落地型電視櫃。(圖片來源:有隅設計)
網路上對去客廳化認為是把公共空間「拿掉」,或是將生活功能「壓縮」。事實上,真正的去客廳化,是一種生活優先的基本思維。它拋開傳統住宅對「客廳」作為主體的依賴,轉而思考「真正需要什麼空間?」是靜心閱讀的角落、是與家人共同用餐的島台、是擁有私人興趣的創作區。以上,才是屬於當代都市人「有感生活」的本質。當代空間設計已經走向「模組化+個性化+高坪效」三位一體的發展方向。去客廳化不只是小宅救星,更是讓住宅真正回歸「還原生活」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