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客廳化」隨著生活型態與家庭結構的轉變,正在成為室內設計的顯學之一,傳統家庭的「客廳—餐廳—臥室」三段式空間規劃,逐漸瓦解。隨著社會變遷,線上學習、遠距工作以及數位生活快速普及,使得「客廳」這個原本用來接待客人與家庭休閒的核心空間,逐漸不再是唯一性,取而代之的是更自由、多功能且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的空間規劃。
去客廳化開放式取代單一用途。(圖片來源:天昱設計)
傳統客廳的存在基於一種文化與社會機制,家庭作為款待賓客與維繫關係的單位,而當代社會已進入「單身化」、「小家庭化」以及「社交虛擬化」的時代。以台灣為例,根據內政部統計,單人戶比例在2024年已超過35%。對於這類使用者而言,一個寬敞卻閒置的客廳,不僅空間浪費,更增加裝潢與租金成本。
因此,「去客廳化」設計主張以「使用者導向」取代「場景導向」,打破客廳作為空間核心的地位,改以開放式、多功能工作區以至影音遊戲或室內植栽等多元機能空間,取代單一用途的「沙發+電視牆」配置。這不僅符合Z世代追求彈性、自主與個性化的價值觀,也呼應了「家即生活中心」的觀念。
使用者導向在於融入其他空間並發揮多重功能。(圖片來源:思銳設計)
去客廳化並非全盤否定公共空間的存在,而是強調「重新定義與再分配」。首先,模組化傢俱成為設計核心。例如可變形沙發、摺疊茶几、收納式座椅等,讓空間依照使用情境自由轉換。無論是朋友來訪、線上會議還是瑜伽冥想,皆可彈性應對。
其次,機能整合提升坪效,設計師將餐廚、閱讀、娛樂與休息功能融合於一個「多核心空間」,取代單一核心客廳。配合收納機能的強化、軌道燈與可調光源設計,讓空間更具情境變化可能。最後,強調空間流動性與視覺延伸。例如,利用玻璃拉門、半穿透隔屏取代實牆,創造「看似無界」的空間感。這樣的處理既符合現代小宅需求,也提升整體空間的開闊度與互動性。
配合收納機能、軌道燈與可調光源設計。(圖片來源:安藤設計)
「去客廳化」帶來三大明確優勢。
1.坪效最大化:在高房價、高租金時代,室內每一坪都須發揮最大效益,去除傳統客廳後,設計資源可轉向使用率更高的空間,如工作桌、閱讀區、健身角落等。
2. 個性化與生活自由度提升:住家不再是制式的接待空間,而是每個人的創意場域。設計不再是為了「被看見」,而是「讓我自在」。
3. 空間未來可塑性更高:模組化與非固定式空間設計,讓住宅能隨生活變遷(如職業轉變、家庭成員變化)持續調整,延長空間使用壽命。
值得注意的是,「去客廳化」並非簡單的空間刪減或格局翻轉,而是一種設計哲學上的「去功能化重建」。也就是說,空間不再預設一個標準答案,而是讓居住者依照自身需求動態組合、自由定義。這正是未來住宅的核心價值,從硬體空間轉向軟體思維,從設計師主導轉向使用者主導。在這樣的轉變中,客廳的「消失」其實是為了讓更多「生活的可能」出現。
去功能化重建。(圖片來源:直方設計)
正如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強調「住宅是居住的機器」,今日的住宅更應是「生活的載體」,具備調適、彈性與創造性。去客廳化不只是風潮,更是對傳統住宅邏輯的深層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