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民俗文物館位於南竿,在2025年榮獲國際知名的MUSE Design Awards室內設計銀獎,這不僅是對空間設計本身肯定,也象徵著在地文化如何透過設計語言轉化為具有國際視野的藝術表現。
馬祖民俗文物館外觀。(圖片來源:馬祖國家風景區觀光資訊網)
MUSE Design Awards 是國際設計界的重要指標,旨在表彰全球傑出的設計作品,此次馬祖民俗文物館榮獲室內設計銀獎,它不僅代表台灣地方文化館舍能夠在國際舞台發聲,也顯示出設計不再只是都市產物,反而能從地景與文化出發,回應社會的深層需求。
評審團特別肯定該館「以空間作為文化敘事媒介」,讓訪客能在展覽動線中穿梭歷史的縫隙,體驗島嶼的記憶與情感。這種設計策略強調「參與式記憶」,讓觀眾不只是觀看,而是成為歷史體驗的一部分。與其說是設計一座館,不如說是設計一場跨時空的文化旅程。
島嶼地誌介紹發展。(圖片來源:馬祖國家風景區觀光資訊網)
馬祖民俗文物館的建築外觀,充分融合地景語彙與傳統材料,整體造型取材自馬祖傳統石屋,建築立面以清水模結合石材堆砌工法,外觀輪廓沿著山勢延伸,仿若依山而建的聚落。這種設計不只是形式上的「致敬」,更是對土地語境的真誠回應。
石材質感給人穩重且樸實之感,也讓整體建築視覺上與島嶼環境達成和諧共鳴,在視覺語言中,灰色調與粗獷質地巧妙對比內部的溫潤木材,形成「內剛外柔」的空間感知。這不僅僅是外觀的設計巧思,更體現出設計師將「傳統」轉化為「當代表述」的能力,讓建築不再只是建築,而是一種文化語言。
建築立面以清水模結合石材堆砌工法。(圖片來源:馬祖國家風景區觀光資訊網)
走入馬祖民俗文物館,彷彿進入一段有形的歷史記錄,整體空間以流動式動線編排,模擬島嶼居民生活脈絡,將傳統漁業文化、信仰儀式與戰地記憶等主題巧妙串聯。展區不以時間為主軸,而是以「文化場景」的形式展演,讓參觀者可以用非線性的方式接觸歷史,這是一種極具前瞻性的策展策略。
空間分為常設展、主題展與教育互動區,不同區域運用燈光、材質與聲音裝置,營造出不同氛圍。例如在戰地記憶展區,牆面以粗獷泥灰質地搭配昏黃光線,模擬當年坑道氛圍;而漁業文化展區則以木作與藍色燈帶,營造出港口生活的溫潤記憶。這種空間設計不只是「美學」,更是一種文化上的共鳴觸發器。
流動敘事動線。(圖片來源:馬祖國家風景區觀光資訊網)
馬祖民俗文物館的成功,並不只是一次設計上的突破,而是一場文化記憶的重述。它證明設計可以是傳統與當代的橋樑,可以是空間與人之間的對話平台。此次榮獲2025 MUSE室內設計銀獎,不僅讓馬祖在國際上發聲,也提醒我們,真正打動人心的設計,不在於奢華材料或炫目技術,而是在於它能否讓人感受到土地的溫度與歷史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