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海大學建築系新系館、救國團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澎湖觀音亭青年活動中心、中橫洛韶山莊到溪頭活動中心等等,漢寶德建築師曾提到「書法是生動的建築、建築是立體的書法。」在建築與書法創作上的互動,也為他的藝術注入鮮明的現代主義精神,為臺灣現代建築思想的啟蒙者,並致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對台灣建築界貢獻良多。今年迎來漢寶德逝世10週年,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出系列展覽紀念活動,於臺博館本館二樓迴廊展廳以「形色質美:漢寶德的建築」特展,集結精美建築模型13座、珍貴照片、建築圖說,以及漢寶德訪談紀錄等,彰顯漢寶德對臺灣建築文化的貢獻,邀請觀者深思建築、教育與藝術的本質。
漢寶德與臺博館有很深的淵源,過去本館的古蹟修復就是在漢先生規劃的架構下進行,目前籌備中的建築文化中心,自97年便開始大量收藏戰後建築師手繪圖,而目前已經收藏有來自漢先生的6千2百多件建築圖與照片。
「形色質美」的意義就是美好的本質,本次展覽以漢寶德一再強調的「建築之美要雅俗共賞」觀念為主軸,內容包含四大主題「不只是建築師」、「文化保存與研究」、「適當的幾何形」與「大乘的建築」。展覽精選出1960至1990年代漢寶德的14件建築設計作品,包括高雄福音新村、土銀中壢分行、洛韶山莊、東海視聽大樓、東海建築系館、溪頭青年活動中心、天祥青年活動中心、金龍頭青年活動中心、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墾丁青年活動中心、觀音亭青年活動中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南園、臺南藝術學院規劃等,以及1990年代的臺灣省立博物館、勸業銀行舊廈等的古蹟修護研究案例。
延續著漢寶德提倡「生活美學」的精神,臺博館經由本次展覽來推廣建築美學與建築文化的社會教育,期待能激起大眾對於建築的興趣,並領略建築技藝之美與其設計思想內涵,更期待能使更多青少年願意走入博物館來探索建築,來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從多元面向共同回顧臺灣戰後的現代建築發展演變及文化特色。
展覽資訊
「形色質美:漢寶德的建築」
時間|即日起-114.2.23(日) (例假日休館)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二樓迴廊展廳(臺北市襄陽路2號)
更多精采內容:www.idshow.com.tw/id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