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圖集
找設計師
文章專欄
主題企劃
設計專欄
裝修學堂
新品建材
設計大獎
全球視野
居家生活
WUZHI屋誌!
風格旅宿
Big大人物
品牌故事
講座活動
最新消息
雜誌季刊
影音內容
SHOW TIME
SHOW SPACE
SHOW VIDEO
SHOW BRAND
SHOW PEOPLE
建材知識王
獎項報名
VR賞屋
裝修媒合
繁體
繁體
简体
會員登入
找空間
找設計師
找報導
找品牌
空間圖集
找設計師
文章專欄
主題企劃
設計專欄
裝修學堂
新品建材
設計大獎
全球視野
居家生活
WUZHI屋誌!
風格旅宿
Big大人物
品牌故事
講座活動
最新消息
主題文章
雜誌季刊
影音內容
SHOW TIME
SHOW SPACE
SHOW VIDEO
SHOW BRAND
SHOW PEOPLE
建材知識王
獎項報名
VR賞屋
裝修媒合
會員登入
繁
简
空間魅力,來自苛求細節的設計:專訪YHS DESIGN設計事業楊煥生總監
Back
HOME
idTALK
GLOBAL
空間魅力,來自苛求細節的設計:專訪YHS DESIGN設計事業楊煥生總監
2019.03.13
採訪/王程瀚 圖片/id SHOW、Gaggenau
問:隨著AI人工智慧時代來臨,設計師如何去因應這樣的趨勢?
答:目前的家電設備逐漸不甘於只扮演單純設備的角色,越來越聰明,不斷告訴消費者:我很厲害、我很漂亮,以前廚房產品都塞在牆角,現在都變成空間中的主角,像是有人會放棄掉整個客廳,只為了換來一座中島吧台,例如 30歲的時候,我接到第一個案子,業主來頭不小,是一個大集團,女主人請我來打造一間招待會所,她說空間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島,那座中島可以容納20個人,讓姊妹一起聚會,然後房間裡面還設置KTV,另外冰箱、紅酒櫃等也都是組成空間的重要元素,所以這些家電設備未來都會反客為主。
以前做設計的時候,只要在完工之前陪業主去挑選家電設備,現在早已不是這樣,設計師必須做更多功課,了解市面上家電品牌的特色及優缺點,在設計之初就要先決定使用的產品型號,再依此來進行空間規劃,換句話說,設計師比起以往更難當,要清楚知道這些設備已經擁有自己的表情及符號語言,且不限於廚房設備,包含其他家電也一樣,舉例來說,有些業主希望家中的電視在使用時才是電視,不用的時候看起來像一幅畫,又或是過去電視被中央系統所控制,業主回到家若想唱歌,按下按鈕之後,燈光、音響、冷氣…逐一展開運作,最後才打開電視,但現在電視也想當老大,它本身就能去整合其他產品,所以功能也不斷加強,因此對於設計師而言,要學習的知識也持續增加,沒有鬆懈的可能。
問:在家電設備進化的過程中,設計師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因為設備越來越顯眼,設計師如何展現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變為一個選品者?
答:設計師在開始進行空間規劃之前對於自己想呈現出什麼的氛圍就必須非常清楚,例如我不會隨便去選擇一個陌生的家電品牌,哪怕它再便宜、再漂亮,我會做到的是確認它本身的功能為何?以及如何將它融入到自己的設計中,另外現在的業主品味越來越好,坦白說,會請我來做設計的業主,品味可能比我好更多,他們願意拿一筆錢來打造專屬空間,連我可能都沒那麼多預算來讓自己享受這種好生活(笑),但是我所要提供給他們的設計一定要凌駕目前他們已擁有的生活品質,因此我必須比業主更加了解家電設備專業的部分,這是身為一位設計師該盡的責任及堅持。
另外針對AI家電,設計師要想的不只是現在,更要想像5~10年後的未來,例如預留管道間,以免將來室內增添設備沒有地方擺放,過去這些配置可能只有舞台設計、劇場設計需要用到,但目前在住家當中也都要規劃,且以前就算是預留管道間,只要集中於單一牆面就好,現在則要針對空間四個角落都預留伏筆,因為家電設備的變化實在太多太快,當然產品如果都是採用無線設計,那就簡單許多,不過若需要布線,設計師也必須提前準備,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關於設計,我在乎的是家電設備能否與自己產生共伴關係,也就是設備具備品質與美感,讓我能夠信任,也因為市面上各種設備百花齊放,所以身為設計師必須要去更加了解這些產品。
問:您覺得兩岸三地華人設計師在亞洲市場定位為何?
答:假設將這個話題拉到全球視角來看的話,我認為華人設計師原本就會面臨很多挑戰,以前在我讀書的時候都是看國外的雜誌,假設看自己國家的設計會被笑,但目前因為中國市場崛起,華人設計師比起以往有太多的機會,那麼台灣設計師跟對岸設計師要怎麼競爭?我一直認為台灣設計師有自己的文化底蘊,所以對於設計的溫度、材質、工程細節等,有一到非常完整的看法,可是我們沒有一個很大的實驗場所,相對的,對岸有很大的實驗場所,可是他們的設計師對於設計的養成或是故事該如何述說沒有太多時間去想,因為他們的工作型態就是快速提案、快速結案。這麼多年來,我參與了許多比賽,乍看之下,對岸設計師跟台灣設計師看起來很像,但是當我們坐下來聊設計的時候,他們其實聊不太出來關於設計的內涵精神,現在我當評審也一樣,如果將作品名稱蓋起來,其實分不出哪些作品是台灣設計師做的,哪些是對岸設計師做的,這代表中國大陸的設計師素質已急起直追,跟台灣並駕齊驅,幾年前對岸還在強調新古典、巴洛克式的風格,用很多大雕花、亮金色的元素,這兩年也盛行簡約風、清水模,他們的思緒已經沉澱下來了,開始去欣賞人文美學,還有材質之間的光影變化,台灣走了幾十年才有今日的境界,中國大陸這幾年已經迎頭趕上了,但差別在於他們還沒有辦法去論述。
台灣設計最有價值的部分在於透過論述來影響未來5~10年的設計方向,我們的設計希望能夠與業主產生共鳴,但是中國的設計在乎的是當下的漂亮,就像是花朵盛開的那一剎那,而台灣設計關心的是花朵的養成方式,以及明年是否能長出更不一樣的花朵,我認為他們還沒有發現到這件事情,雖然對岸學習及模仿的速度相當快,但如果有人問台灣設計會不會被中國大陸超越?關於技術面跟美感面,我認為應該很快就會被超越,但若是人文價值、設計緣由這些抽象概念,那麼就不會太快,對岸的作品很多還停留在視覺上面,很難能夠真正去使用它,讓業主講出真心話,去贊同設計師的規劃。但台灣許多設計師已經替業主去設想到細節,令他們的生活更加方便。
有些設計師剛開始接案時,因為預算有限,所以會把經費平均分攤在各處,但我知道預算那麼少不能做全面,只能做重點,但只要是關鍵的地方,我一定用最好的材料,而這種施工過程我一不一定會跟業主講,可能要過幾年之後,屋主才會發現我的用心,這就跟美感沒有必然的關係,而是重視細節的態度。30歲的時候,我做了第一個樣品屋,當時我要求工班在天花做2x2的小企口,繞完整間,基本上這會花費掉1/10的預算,代銷小姐跟我說做這個東西根本沒人會看,但我就非常在乎這些細節,至今我的態度都是如此,這也是台灣設計師與對岸設計師最大的差別,台灣設計師因為沒有那麼多預算,所以每一個案子都是一種功力的累積。
▲楊煥生總監新作─雍恬
問:最近大家在談論台灣很多公標案都找國外建築師,台灣建築師參與的很少,在國際接軌這一塊,以您的建築背景來看,我們如何做到既要文化傳承,又能與國際競爭?
答:台灣的直轄市大型建築都是採用國際標,邀請國外設計師來規劃,其他縣市的公共工程則由台灣設計師來做,相較有些前輩覺得情況悲觀,我反而認為這也算是一個還不錯的選擇,因為原本名牌就有名牌的價值,直轄市希望自己的城市有一個名牌,但這些大師真的不只是名牌而已,他們所展現的氣度、格局、規模,真的有很多值得台灣建築師學習的地方,雖然我們希望給台灣建築師機會,但從實際觀點而言,有幾個直轄市禁得起過於實驗的設計?這些大師在全世界都有作品,在台灣的設計也同樣簡單俐落、大器內斂,所以我們真的需要大師所帶來的國際經驗,讓台灣能夠多一些國際地標。
而台灣建築師則熟悉風土民情,知道每個地方的溫度、濕度會影響建築物的長相,所以不同縣市的建築物就會產生區別,總不能整個台灣都跟國際接軌,建物全都長成國際樣式,那也缺乏台灣特色,簡而言之,指標性地區買名牌,其餘地區就要有自己的樣子,例如宜蘭的黃聲遠建築師,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台灣不同角落也都各有建築師不斷去發掘當地的養分、空氣、水,進而打造適合的建物。
就像我前幾年規劃的半山建築,依山傍水,景觀非常優美,根本沒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我力求建物外觀的簡單,在斜坡上做出一座水平的建築,如果我做成高樓,肯定會因為違反自然而被很多人批評,然後我使用清水模、台灣檜木當成主要建材,再搭配半戶外空間,因為山上潮溼,所以設置3米x12米的雨披,即使遇到下雨,人員仍可以在空間中活動,這是只有台灣人才懂的知識,若換成國外建築師,可能會創造出像美術館一樣的住家,但就與環境有所衝突了。換句話說,馬路邊放「名牌」,巷弄之類就要創造更接地氣的本土建築,這樣的情況在我看來再自然不過。
不過台灣的建築師確實生存壓力也非常大,很多建築師過得很辛苦,每天都要跟法規、工地事務搏鬥,而且只能做小住宅,針對這一點其實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楊煥生總監新作─雍恬
問:您如何看待台灣美學的發展?
答:說到這一點就讓人非常感嘆了,台灣的最高學府─台灣大學,沒有美術系,我們的最高學府都不重視美術,那麼還能期待民眾有多好的美學素養?再來台大也沒有建築系,僅有城鄉研究所,所以說到底,關於美學、品味的培養,我們最終只能靠自己。
此外,我一直認為設計沒有分大小,蓋一棟大樓的建築師與做一個杯子的設計師,都同樣值得尊重,量體的規模並不重要,因為耗費的心力都是相同的,彼此對於設計的熱誠不分軒輊,我始終抱持這種心態去看待自己的每一個案子,還有我開始上班時進入的第一家建築事務所也影響我很深,讓我深刻體會到兩個道理,首先,只要機會來了,就要牢牢掌握、全力以赴,不用去幻想等待自己一切準備充足後再來面對,因為那時機會早已溜走。其次,一個人投資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大量閱讀,我從學生時代就不斷在買書,現在也要求公司同仁要多讀書,雖然目前網路圖片很多,但多半看過就忘記了,跟自己真正靠著閱讀而獲得的知識,絕對是兩回事,多讀書就能在腦海內建立一個虛擬圖書館,當有需要時就能從中找到關鍵資料,這不僅是我的工作心得,也是我認為一個人想壯大自己的美學素養所必須下的苦功,畢竟,成功從來沒有捷徑。
▲楊煥生總監新作─雍恬
問:聽聞最近YHS DESIGN設計事業有一個新計劃?可否跟大家簡單說明一下?
答:最近我在整理台中辦公室,找到一間已有80多年歷史的日本建築,面積大約200坪,目前沒有住人,但它的優勢在於不像許多日式建築是已經壞在那邊很久了,歷經風吹日曬、殘破不堪,我發現的這一間之前一直有人住,後來被登陸為歷史建築,原本住的人才搬走,我們公司現在準備去接手,向政府承租25年,要確保將內部修整完成。
因為我有建築背景,所以一看到老房子,就會優先去感受到當年的風采,但一般人看到的是破敗的樣子,想到還要多花一筆錢才能入住可能就縮手了,這就是普通人與設計師的差異,對我來說,老房子就彷彿是一位風韻猶存的美女,只要稍加整理,就能恢復本來面貌,而我對於這方面又很在行,不用多增添什麼東西進來,透過簡單的鋼構、玻璃,便可以讓老宅煥然一新,不僅是新辦公室所在,也是一個招待朋友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台中新辦公室也是該地區第一個ROT案(Reconstruction重建、Operation營運、Transfer移轉,也就是政府的舊建築物,由政府委託民間機構或由民間機構向政府租賃,予以擴建、整建、重建後並營運,營運期滿,營運權歸還政府)。以前的OT案是由政府進行修繕,然後再轉交給民間營運,修復金額轉嫁到租金上,但這樣子對政府來說財政負擔太大,所以現在轉換為ROT的形式,而政府對於承租人的資格也會慎選,前提是一定要有修復能力,而且最理想的狀態是修復的比原本的樣子更好,另外就是希望修繕完成的房子能夠開放出來給更多人使用,因此要求一年至少舉辦12場活動,所以未來我會在辦公室辦論壇、講座…,讓老房空間可以活化再利用。
相關標籤:
楊煥生
YHS DESIGN設計事業
空間設計
台中
台北
AI
VIEW
8182
SHARE
3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