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的安排上,強調其挑高與採光的優點,並在佈局上刻意加強垂直空間的連結與互動。空間中使用走道的方式與窗口產生微妙的互動,雖然同樣一扇窗,但位於不同的高度與方位,所欣賞到的又是另一番的視野饗宴。樓梯的設計獨具巧思,梯階採挑空、懸空的設計,背牆採用背色板岩材質,加上淺色的木紋樓梯,整體就有如跳躍的音符,充滿了藝術感;而夜燈除了具有照明引導的功能外,落在樓梯的陰影,更是視覺上的一種愉悅感,創造了另一層次的美。
本案〞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為核心理念,為了產生空間的極大值,以白色為空間主要色調,搭配多面體的設計概念,不同的空間相互依附,創造機能的同時保有空間俐落感,接續經典不朽的藝術品味,符合現代人所期望簡單俐落的高質感生活型態。
因本案位於超高樓層建築先天環境有著無敵河岸景觀,以現代建築形式設計的廣角落地景觀窗以及大面玻璃陽台,是本建築最精彩的設計,略微轉動一下軸線避開複雜的三套影音設備,將視聽主牆的規畫略作傾斜設置,其它升降投影機、銀幕則隱藏在天花板內,拉高雲朵餐桌吊燈,擺設低背L型沙發緊臨著陽台視界領域以保持最開闊無阻礙的視野,居高臨下環顧四周全面向270度環景的河岸景觀,水天一色欣賞天地間幻化的美景與憾動心靈。
本案坐落於墾丁國家公園保護區內,除了須通過一系列環境評估檢測外,對建築物造型更有嚴格的要求。由於法規對斜屋頂及比例的限制,使得本建物與物理環境随著設計構想自然生成,利用簡單的轉折概念,形成捲形陽臺與現代感十足的斜屋頂造型,除了具導風效果外,陽喜更兼具遮陽效果,並達到節能減炭的緣建築需求;其中,就地取材的幾艘破舊救生艇,經過修補後成為更具環保特色的泳池,深具巧思。
縱橫景深的自然光景... 生活在車水馬龍、周圍環繞著高樓大廈的都市人,就如被框限在盒子裡的綠苗一樣,雖然依附著土壤吸收著光,但卻隔外渴望屬於自己的那天藍天、那天自然風景。
遊走在空氣中,感受流動和寬敞,細細咀嚼,細細品嚐生活的趣味。 天花板運用線條幾何元素,打破空間既有的方正框架,並與壁面造型呼應出空間的流動。 使用淨白的大理石、灰色文化磚、溫潤色系的木皮加上低彩度的白色及灰色環保漆料,表現豐富的層次及舒適的視覺效果。
文明 ( civilization ) 源自拉丁文原意 ─ 城邦中的居住者,文明的代價,令人遠離了孕育我們的大自然,委身於節比鱗次的城鎮中,遠離了自然,將人囚禁在人工的封閉環境,封閉著人的外在感官知覺與內在心靈。
八○年代,台灣鄉間盛行白牆紅瓦概念之仿歐別墅建築,其建構的表徵為白牆貼以二丁掛磁磚,斜頂女兒牆則以紅色二丁掛充當屋瓦,三十年來群聚於社區中,形成台灣階段性的房地產文化下的建築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