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個海島國家,台灣一向擁有豐沛的生命力,不僅擁有多元的文化,更不斷接軌世界,在台灣你可以看到頂尖的世界級建築,一窺大師的如何在透過建築的語言與城市對話,與居住在此的人們交流,這次除了世界級的公共建築外,我們也搜羅由國際建築師操刀設計的建案,走進世界級殿堂,領略建築之美。

公共建築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臺北士林區)位於劍潭捷運站旁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於去(2021)年6月完工,獨特的巨大球體外觀,獲得2021 CNN評選全球最具顛覆性的8大建築之一。建築師為來自荷蘭的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曾獲普立茲克建築獎,早年曾以「Social Condenser(微型社會凝聚器)」說明他的建築的特質。讓建築本體不僅是台北表演藝術的基地也映照了現今都會、文化政治以及族群的現狀。

庫哈斯在1994年初訪台北時曾以「難以承受的樂園」描繪他所見,提案前他又重返台北造訪夜市時,以夜市鴛鴦火鍋的大雜燴啟發他的設計。北藝中心因此疊印了多重的現實面向與多樣的狂譫想像:現實在此地被燉煮、提煉,而其湯汁氣味則不斷地一再溢出,混入旁邊的街巷與夜市裡。

以實驗性手法設計內部佈局,以「劇場魔術方塊」為靈感,設計出「3+1」彈性空間。由大劇院、球劇場、藍盒子三個劇場組成,每個劇場皆可獨立運作,必要時也可被整併為超級大劇院。三座劇院嵌入一個中央方形量體,而這些劇院的舞台,及劇場服務設施均設置於此方形量體,結合成一個高效率的使用量體。舞台產生了可被調整或合併使用的可能性,以滿足超乎預期的劇情和用法。3~4月預計試營運,7月將啟用,8月正式開幕,預計將成為台北新地標!
臺中綠美圖(臺中水湳經貿園區)臺中綠美圖坐落於水湳經貿園區、中央公園北側,是全臺第一座美術館與圖書館「雙館共構」新建築,由2010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來自日本的建築師妹島和世與臺灣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跨國合作打所規劃設計,建築物為地下2層鋼筋混凝土構造及隔震層,地上7層鋼骨構造,總樓地板面積為5萬8,016平方公尺,預計今年(2022)年底前主體建築工程完工。

透過巧妙設計結合周遭環境優勢,將綠美圖做為公園綠意與城市景觀延伸,整體建築設計包含六大特點:「公園中的圖書館、森林中的美術館」、「首創分齡分棟的市立圖書館」、「全臺單層服務面積最大的圖書館」、「將地面層抬高與公園連結,開放為市民場域」、「全國最具空間彈性的現代美術館」、「可結合公共藝術展演的建築外牆」。

建築量體以材料的原貌呈現,呈現白色通透的視覺感,穿透性外觀,與周圍自然地景互動交流,為空間帶來明亮的氛圍,流露出謙遜知性的空間語彙。八個大小不一的空間量體,彼此互相連結,空透的建築設計,讓訪客視線可穿透建築物內各項活動,未來不管是橫穿過建築物或在建築物上方或下層,兼具繽紛與富有動態感,從外牆可以看到裡面的活動,戶外更創造出涼爽舒適的公共空間,為民眾的每次造訪帶來全新感受。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高雄鹽埕區)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在2011年由Manuel Alvarez-Monteserín Lahoz等4位西班牙籍建築師與國內翁祖模建築師共同組成之設計團隊,歷經近10年籌備、耗資約70億經費,這座位於愛河出海口的亮眼建築,甫於去年(2021年)獲得「全球卓越建設獎」公共建設金獎。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以海浪、珊瑚、海豚、鯨魚等海洋元素勾勒建築外觀,建築群以東西岸為區別,位於東岸以海浪高低起伏前衛特殊設計作為主場館的外觀設計「音浪塔」,規劃有高音塔、低音塔、海風廣場、及海音館。西岸則有以珊瑚礁造型為意象的「珊瑚礁群」,獨立兩樓層設計,總面積共1642坪,可提供體驗、展示及複合式商業空間;以鯨魚群為建築意象設計的「鯨魚堤岸」,共有6棟獨立式展演空間,其中電競聯盟及KKBOX也有進駐其中;其中「海豚步道」設計躍出海面的海豚為意象,為全長735公尺的天空步道串連音浪塔、珊瑚礁群、鯨魚堤岸等所有園區。

設計團隊以海洋元素設計出不同韻味的建物表情,已成為南臺灣國際級音樂文化地標!

更多精采內容:
www.idshow.com.tw/idtalk